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训改革,既要学习国外或国内职业教育发展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也要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地区之所以取得卓越成效,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推行正确的教育方法,这些理念和方法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意义深远,笔者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建议建立由“校—政—企”组成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教育发展艰难
虽然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老百姓的观念落后、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外部因素和学校办学思路不够清晰、管理理念难以转变、学校管理不够到位、学生的生源素质等内部因素,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然是举步维艰,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特别是待发达任务艰巨,发展更加艰难。靠政府的投入,只是是“杯水车薪”。大多数家长也不重视、更不认可职业教育,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到学不到技能无所谓,只要孩子在校不违法犯罪即可。职业学校在家长心中成了“管教所”了。
(二)部门协调不畅通
人社与教育两部门由于工作性质原因沟通不多,劳动技能培训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的衔接,人社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与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相差很大,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相差甚远。
政府职能部门没有成立专门机构对全国企业员工进行电子网络档案管理。对企业员工就业情况难以控制。导致企业对员工的管理难度加大,员工的自主性差,流动量大。
(三)企业与学校沟通少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人才培养、人才储备的规划,更没有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想法,他们是走哪看哪,需要用工了,就去人才市场,招来人后培训上岗,不久人流掉了,再招再流。在待发达地区好多企业都是政府招商引资来的,人员却缺急了,就找政府,政府没办法就找学校,学校没办法就打破教学计划,顶着很多矛盾尽量满足。就这样“心不甘情不愿”地进行拉郎配。
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悄然产生了双方合作的第三方——人力资源中介公司。为企业和人才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及配套管理服务。但公司的宗旨是盈利,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又相违背,深入合作难度较大。
再说校企双方在教师队伍的培养方面也没有深入的合作,由于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有限,下企业、进工厂实际动手训练很少,导致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足。即使是参加培训,很多也只是流于形式只是几天或十几天的短暂的学习。尽管拿到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操作技能并没有达到相应的能力标准要求。
(四)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
特色办学理念是中职学校成果办学的灵魂。在正确办学思想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专业,一定要通过市场调研,有意识的形成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系列化、功能化、效益化服务链。 应立足于专业建设,结合实际形成灵活多变的办学机制。而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不经过市场调研,专家指导,专业开设随意性强。教学模式单一,“普高式黑板开机器”教学模式严重。特色办学是个实践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应建立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于专业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的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什么是双元制
——以企业为主的校企结合和以实践培训为主的知行结合
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种模式在德国应用很广,联邦政府整体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不能直接进入大学,进大学必须获得许可证。各州在联邦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根据各州结构特征和具体情况,又有相应的法规,对于职业教育,如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和学校,以及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规定。联邦政府设有联邦职业教育所,州、地区也有相应的机构,机构中有企业和雇员双方的代表;“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
三、什么是“校—政—企”组成的三元制
一个故事的启发:一年多前听过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原校长华康清的报告,报告中讲了《市长请我去喝茶》的故事:一天晚上,永康市几个企业老总为企业用工问题找到了分管市长,着急的市长就连晚打电话请华校长和企业老总见面喝茶,探讨校企合作事宜。由于市长牵头,校企双方一拍即合。笔者近两年负责我校学生校内外实训就业、校企合作等工作,深刻认识到,在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形式下,有必要建立校、政、企“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校—政—企”组成的三元制,就是指学校、政府、企业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人力资源、建设资金等方面,满足各自的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入合作的一种模式。
上一篇:宣城信息工程学校简介
下一篇: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师资力量